了解太空 认知陨石
了解太空 认知陨石北京老葱 陨石学中,科学家们根据陨石的成因进行了严谨科学的分类:来自星体内核部分的为铁陨石;来自幔部的为石陨石;来自核幔交接处的为石铁陨石。在这三大类门下,又分有多项小类。这种分类就是星友们常说的《陨石谱》。有的星友收藏到一块疑似陨石,但不在《陨石谱》中。它们有可能来自于外太空吗?也就是有可能来自太阳系以外吗?对于这一疑问,我们需要简单的了解一些有关太空的知识,来认知陨石。 1.简说恒星的起因与衰亡 浩瀚的宇宙最早成星的是恒星。科学家们通过100多年的研究,已公认恒星是由宇宙中的气体尘埃团坍缩而形成,其主要成份是氢和氦。恒星是发热发光体,其内部发生的核合成反应是恒星的能量来源。 恒星的光度和温度的强弱,与其个体的大小有关。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恒星。如果将太阳的大小、光度,温度等质量定为1,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大质量的恒星约为太阳质量的50倍。科学家们将质量大于太阳很多的恒星称为“巨星”;将大大超过太阳质量的恒星称为“超巨星”。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小质量的恒星还不到太阳质量的0.1。科学家们将光度和温度几近衰竭,但还存有最小质量的恒星称为“白矮星”。 恒星在构成主序阶段是旺盛期,其内部主要发生氢燃烧生成氦的核合成反应,产生光和热。目前太阳这一恒星正处在这个阶段。当恒星内部的氢消耗十分之一后,便引发恒星核部氦的燃烧,使星体外部发生膨胀。这时恒星成了体积大且明亮的“红巨星”。 红巨星内部的氢完全消耗尽时,便坍缩为一个小的致密的“白矮星”。白矮星内部没有核合成反应。在刚开始形成时温度仍高,并能发出可见光。随着温度的下降,变的逐渐暗淡。 2.简说超新星爆发 大质量的恒星(即巨星、超巨星)由于内部温度很高,所以核合成反应是在快速的能量爆发下完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的爆发有两种形式: (1)恒星内部的能量以光和高温的形式快速较烈的释放。这一过程经历的时向很短,爆发后的巨星、超巨星在内部能量消耗殆尽后,很快就变成了白矮星。超新星爆发后如果残留的核很大,并且继续坍缩,最终将形成中子星。 质量最大的恒星,却有着最短的寿命。我们应该庆幸太阳不是恒星中的巨星、超巨星,否则超新星爆发,也就沒有了地球,沒有了人类。 大质量恒星经过超新星爆发后,残留的内核体较大者,只有极少数形成中子星。绝大部分最终坍缩为最小或最大密度的核,使一切光和能量不能向外逃逸,成为了黑洞。这就是宇宙黑洞的来源。 (2)被爆发的恒星残存的核没有坍缩,而是完全崩溃,使残核内的物质全部进入星际云中。这些物质,就是宇宙中其它星球聚集成星的主要物质来源。 一批恒星在超新星爆发后消亡;一批恒星又在宇宙中生成。随着一代代超新星生成和死亡,使星际云中残核物质不断增加。可以说恒星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是星系中物质演化的主要形式。超新星爆发是星系中物质循环的主要动力。 超新星是重元素合成的主要场所。其中包括氢燃烧生成的氦,氢和氦燃烧生成的碳、氧、硅等核素。碳和氧燃烧生成镁和硅等核素,以及硅燃烧生成的铁、镍及一些稀有金属---等核素。这些物质飘散在太空,成为凝集行星、彗星、卫星的主要物质。 太阳系中的的这些物质,主要是和太阳同时或相近形成的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后产生的物质。在太阳还未成星时就存在的物质极少,称为“前太阳颗粒”。需要指出的是:超新星不是崩溃成块状岩体形态,而是崩溃后形成各种物质形态的尘粒飘浮在太空。所以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和超新星爆发沒有一点岩体关系。3. 简说太阳系 太阳是一个恒星,太阳和周围的行星及其它小星体(如彗星)组成太阳系。太阳系所在的星系为银河系。银河系所在的星系团称为本星系群。本星系群中包括了约17个星系。最重要的成员是:大麦哲伦云星系、小麦哲伦云星系、和仙女座星系等。 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中有千亿个与太阳类似的恒星。宇宙中则存在着类似银河系的千亿个星系。宇宙的浩翰和神秘超过了人类的已知和想象。对于地球,人类觉得很大很大。在宇宙中,地球其实特别渺小渺小,渺小到如同非洲大沙漠中的一个沙粒。 在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中,依次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九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科学家根据九大行星的质量、体积、密度,以及与太阳的远近,将九大行星划为三类: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统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称为巨行星或类木行星;而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称为远日行星。 除太阳、九大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外,太阳系中还分布着许多小的星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小行星和彗星。 小行星主要分布于小行星带中(或称小行星区)。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由几十万颗小行星组成,其中只有2000多颗被天体科学家发现并编号。在这个带中的小行星,如果相互撞击,喷溅。破碎后的岩体,极个别的落到地球上,就是我们所见到的陨石。 4.简说来自太空的陨石 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这个星系的所有星球都围绕着银河系的银核旋涡状运动。太阳绕银核一周约需2亿多年。银河系形成的年龄约为100--150亿年左右。太阳形成的年龄约为50亿年。所以,太阳系至今己绕银核运行了20多次。 知道了以上星系形态,我们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银河系有个银核。银河系含有的所有星系,都围绕银核进行旋涡状的轨迹运行。如果有人说某块岩石来自太阳系之外的银河系,这决对是不可能的。因为银河系任何一颗星体,都不可能偏离运行轨迹四处乱闯。而且要奔袭多少亿年,来到太阳系。在太阳系还要撞上一个星体,引起爆裂。破碎后的岩块还要恰好落到“非洲大沙漠的一粒沙子”上,也就是落在茫茫宇宙中连针尖大小都算不上的地球上。这情景如同天方夜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在太阳系中,除太阳这个恒星外,其它星球都是由超新星爆发后,喷散在太空中的星云物质凝集所构成。所以它们的物质构成基本相同,因此星体结构也相同。也就是星球的核主要由铁纹石和镍纹石熔融后的合金构成;幔的部分由各种陨类硅酸盐构成。太阳九大行星表层存在的一些其它种类的岩石,则是因风化、水化、氧化、高温喷发等原因,由陨类硅酸盐和其它物质产生化学变化而形成。 由于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彗星等星球,其组成构造相同。所以星体与星体撞击后产生的碎岩,如果掉到地球上,科学家们就可以准确测定这块陨石来自于星体的哪一部分。因此也就形成了科学准确的《陨石谱》。在谱的就是陨石,不在谱的就是地球岩石。这是陨石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不得有丝毫的曲解和偏离。 5. 小结 太空中的某些星球相互撞击后产生的碎岩,掉到地球上,我们称之为陨石。陨石母体的成因,决定了陨石科学的分类为:铁陨石、石铁陨石、石陨石三大类。这三大类陨石及其名下的再分类陨石,形成了所谓的《陨石谱》。在谱的就是陨石,不在谱的决不是陨石。这一铁定的鉴定标准,是由太空星球的成因所决定的。 我们了解太空,是为了更为准确的认知陨石。
先生辛苦,感谢分享!
精彩篇章,感谢老葱大哥,学习中..... 感谢老葱大哥言简意赅地把宇宙的演化过程清晰地讲解出来,辛苦了!我还是用苏州人“尖尖上路”的思维方式,更想知道彗星的有关知识,上次关于“碳质球粒”的帖子,对我的启发很大。 把原来没有学到的知识补上了,感谢元老的精彩文章。谢谢 感谢元老提供的精彩陨石知识!有学习到了宇宙知识!您辛苦了! 那片海 发表于 2013-10-24 14:47
感谢老葱老师的科普我也有个尖尖上路的问题太阳系以外的星体距离地球都是以光年计算的而宇宙中光的有 ...
元老您好!这是真的!每当傍晚至深夜您呆在屋外以肉眼观察晴朗的天空、会发现西边出现最亮的一颗星星、渐渐在您的头顶上出现第一颗、第二颗....一颗行星以其质量大小和离地球的距离的不同(也包括星体结构成分的不同状况)而其亮度的强弱程度也有所不同。深夜亮闪闪的星星多了起来!这个过程十分吸引您的注意和好奇心!很亮的星星有离我们地球较远的(质量大的)也有离我们较近的(质量小的);暗淡的星星有离我们较远的(质量大或小)、也有离我们很近的(质量大小不等或者构造不同者)、个人见解、观察众多星星最好去具有先进设备的外太空检测站或者天文台等单位去看一看还是比较理想!有条件的可个人购买太空望远镜自己观察欣赏更好不过了! 那片海 发表于 2013-10-24 14:47
感谢老葱老师的科普我也有个尖尖上路的问题太阳系以外的星体距离地球都是以光年计算的而宇宙中光的有 ...
我猜我们能看见的或许都是真的,虽然它可能是一种曾经发生过的过去,我们或将永不能到达它的未来,我宁可相信时间弯折后投射的影子,也许有虫洞可以让我们通过,量子力学或可将我们送往彼岸,也许我会发现遨游了一番我仍站在原点。
那片海 发表于 2013-10-24 22:17
这些景象在空间站上 宇宙飞船上包括月球上都看不见唯独在地球上看得见而且在两极能看见更多的天体 不 ...
更像我现在的陨石知识,都是生吞活剥的,时而清晰,时而糊涂,似是而非。
精彩。感谢老葱大哥,给我们讲了很好的天文知识。谢谢。 那片海 发表于 2013-10-24 22:47
我越学越糊涂前几天得到几颗包裹着黑色熔壳的晶体 怎么看都是二氧化硅可这黑色熔壳无法解释 居然还有 ...
那一定是冶炼后的产物,因为我们的石湖、太湖石棍最早都说是树化石和古人冶炼后的遗留物,王来金先生用喷枪加热到2700多度才熔化。现在我每天白天去捡没人要的、工人们看见都用脚踢开的陨石,晚上和星友们坐而论道,只觉得生活充实幸福。也特别感谢老葱大哥的陨石知识的分享,这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白雪老弟:你关于太湖陨坑、陨石的成因思路完全正确!只是思路还不够完整、不够坚定。我和你的看法一致:撞击成太湖陨坑的是太空极冷区形成的球体,也正如你所认为的可能是彗星。我和你的不同点是,我不认为可能,我认为就是。我个人"就是"的观点简述如下,供商榷和讨论:
天宇中一批恒星消亡,一批新的恒星生成。太阳这个恒星形成初始,其周围尘粒形成了众多的行星和卫星,在天宇冷区另有部分残存的云气物质形成了彗星。彗星不是我们肉眼可看到的流星。彗星是拖着长长的云气尾巴俗称"扫把星"的,由冰冻物质与尘粒组成的冰冻星体。
现在,在太阳系中心区域已见不到慧星了,只是在太阳系边缘的彗星区才能观察到。它们沿着或椭圆、或抛物线、或双曲线的轨道运行。
当太阳系年青时,彗星随处可见。后来,靠近太阳系中心区域的彗星或与太阳、行星和卫星相撞;或受太阳辐射蒸发,已消失迨尽。太湖陨石坑就是在这个时候由多个彗星撞击而成。地球上大量的水可能就是与年轻地球相撞的许多彗星留下的遗产。
白雪老弟,以上是我个人看法。回复贴只能简述,供参考。 学习了!
感谢了!
祈望能有更多的老师、前辈指导爱好天文知识的人们、、、谢谢了!希望中国广大的天文知识爱好者前进、前进、、、更多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
圆一个中国梦、、、
希望像这样的科普知识每期都有、、、
:):):) 白雪老弟:我一直对太湖陨石坑的成因感兴题,这可能和我医生职业有关,注重学术研究。对太湖陨坑问题我早以有了自己的看法。但交流起来太复杂,又得谈恒星、又得说"超新星爆发"----在回复栏里很难道清楚。所以我决定写个贴子<了解太空 认知陨石>,然后再和你交流和讨论。我对太湖陨坑的观点,在上面的回复贴中已进行了简述。对于我这么迟才亮明个人观点,请老弟谅解。 北京老葱 发表于 2013-10-25 10:56
白雪老弟:你关于太湖陨坑、陨石的成因思路完全正确!只是思路还不够完整、不够坚定。我和你的看法一致 ...
除了哈勃彗星外,其他彗星依旧沿着自己的轨道运行,从已知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很难对彗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现在有一个观点大家都比较认可:生命的起源来自彗星。科学家也在碳质球粒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并称有在外太空进行了人工DNA新合成的可能。老葱大哥如果对太湖陨石坑有兴趣,不妨来实地考察考察。不过我们捡到的太湖疑似陨石确实不是现有陨石的概念,这有待于科学家的论证,我们作为寻星人,只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感谢您对太湖陨石研究的积极支持!